会宁县委编办“三个到位”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会宁县委编办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着力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努力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效贯彻执行,促进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增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关于坚持党对机构编制工作全面领导原则的重大意义,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准确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机构编制本职工作上,把机构编制这个政治资源运用在党的中心工作和各项能力建设中。一是落实归口管理机制。按照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编办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机制,将机构编制工作的整体部署融入党的组织工作大格局中,自觉将工作计划、业务安排、工作程序等同组织部门有机对接,将归口管理的组织优势、体制优势转化为机构编制的工作优势。二是突出组织部门在机构编制协调约束机制中的职责定位。在组织,编制、人社、财政建立的机构编制协调约束机制中,落实党的组织体系和机构职能体系建设,对其涉及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促进自上而下纵向和党政部门横向之间协同高效、运行顺畅。三是对标“组织口”标准,培养“组织口”作风。加强编办机关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及主题党日活动,落实“岗位履职承诺”要求,全面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动全县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发展。
增强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重要性紧迫性的思想认识,做到机构编制工作保障到位。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努力探索统筹使用、盘活各类编制资源的有效途径,全力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服务。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全县干部队伍均衡发展。在党政机构改革和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中,按照职责体系和承担职责任务,合理配置编制,严格按照上级党委要求核定领导职数,并向乡镇和一线岗位倾斜支持。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中,领导职数按照新的职能进行核定,总量保持稳定,结构优化调整,全县公务员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二是提高政治站位,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支持。2017年积极向上争取,以县委党校为主体,成立会宁干部学院,2020年会宁干部学院建设提档升级,重新确立定位后,在其级别建制、领导职数、人员编制配置等构架上,提早谋划,克服困难,积极协调,确保学院建成之日,机构编制资源配备到位。三是统筹编制资源,为干部成长和引进人才做好服务。在全县行政编制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为选调生分配调剂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对65名选派到村级担任专职党支部书记的人员预留编制,解除后顾之忧。配合组织、人社部门加大对全县项目服务人员的统筹使用,通过多种渠道逐步解决入编问题。通过事业单位改革,统筹186名编制用于解决县医院、县中医院人才引进和紧缺专业人才招聘。
增强机构编制工作与组织工作统筹联动的主动性,做到制度对接、资源共享到位。完善机构编制与组织工作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确保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到位贯彻有力。一是完善现有各项工作制度。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框架基础,修改制定了中共会宁县委编委工作规则及中共会宁县委编办工作细则,尽力做到与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衔接,使机构编制各项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是推动各项工作有机衔接。在公务员考录、调动等工作中,做到各把一关实行“三必审”制度,即编制部门审核编制总量和编制结构关,组织部门审核人员身份关,编制部门和组织部门共审单位用人需求关。在机构改革中编制部门与组织部门建立定期协商通报机制,采取转、调、退等措施消化违规和历史遗留问题10个,按期完成整改。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组织、编制联合定期开展机构编制专项督查。开展了参公单位申报管理、人才引进编制保障支持等工作。三是实现机构编制数据共享。全面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数据组织部门共享机制,为干部队伍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从干部个人登记信息、公务员管理信息、编制使用等方面,每月提供信息对比误差结果,每季度通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以及全县编制管理数据,为干部人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全县人才库建设提供服务,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涵盖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全部人员信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结构以及岗位分布储备了第一手基础资料,编制部门多角度及时为全县人才工作提供数据服务。在机构编制设置、调整过程中,机构沿革编制调整变化数据与干部人事信息共享,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强化“三定”规定执行评估结果信息共享,不断促进党政职能优化协调、效能提升。
(会宁县委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