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方向 突出重点 扎实有效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5-28 】 【选择字号: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 詹登龙

                                        (2010年8月26日)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和省上已经出台了指导意见,明确了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在2010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从当前情况看,多年的改革试点探索实践,已为全面进行乡镇机构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积极推进,为即将全面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研究探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已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现就我市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成效、难点问题和思考建议汇报如下:

 一、 试点成效

 近年来,我市对乡镇机构编制工作坚持一手抓管理,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一手抓改革试点,总结经验,为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创造条件。截止目前,我市先后对15个乡镇进行了改革试点,主要做法是:

 1.定位乡镇职能。围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将乡镇基本职能定位在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党的建设五个方面,根据当前农村工作新任务,确定乡镇重点职能,着力解决乡镇“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

 2.设置机关岗位。打破原有框架,重新整合机构。在乡镇机关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保留人武部、综治办、计生办牌子,按照编制和职能,设置若干综合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重点解决乡镇机关“机构过多,效率不高”的问题。

 3.整合事业站所。在原有“七站八所”的基础上,综合设置农业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民政服务所、社保服务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在中心镇增设村镇建设和环卫管理所。明确服务职能,划分业务范围,突出解决“人员分散,服务缺位”的问题。

 .严控领导职数。按照乡镇大小类别,领导职数核定为:一类乡镇9名,二类乡镇8名,三类乡镇7名;实行交叉任职,试行党政兼职。切实解决“官多兵少,推诿扯皮”的问题。

 5.创建便民大厅。在试点乡镇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实行“一门受理,窗口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我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各乡镇全都建立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理涉及“三农”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农村低保、危房改造、救灾救助款发放等管理服务事项,积极探索转变职能、便捷服务的有效途径。

 从改革试点的总体情况看,各试点乡镇通过职能定位、整合机构、设置岗位、竞聘上岗,实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等运行机制,为乡镇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扁平管理、减少层次、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的新要求。但与目前农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与中央和省上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 难点问题

 到目前为止,尽管经过2001年以精简机构编制、分流超编人员为主的乡镇机构改革和2005年以来以撤并乡镇、转变职能为主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但仍然面临许多难点和问题。

 1.认识不到位。撤并乡镇、整合机构、分流人员、竞争上岗被普遍认为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乡镇机构改革是为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乡镇机构改革,一些乡镇还存在等待观望的思想。

 2.职能不适应。在乡镇职能定位上存在“一刀切”,没有真正体现出乡镇的不同差异、不同特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职能错位现象比较普遍,缺位、越位、占位问题较为突出。同时,乡镇条块分割明显,乡镇许多职责权限被肢解、公共资源被瓜分,乡镇缺乏统筹本区域内经济事务指挥权、调控权,严重削弱了乡镇有效管理的中心和主体地位。

 3.改革不配套。以往的乡镇机构改革,都是编制部门一家“跳独舞,单打一”,只在撤并机构、调整编制、核定职数方面做文章,在人事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人员分流政策等方面跟不上、不配套,导致乡镇机构改革“一手硬、一手软”,改革效果不佳,往往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4.人岗不确定。乡镇虽分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两块,但乡镇的工作往往是“一个面”,不是“一条线”,工作上经常打“总体战”,人员和岗位不确定,分不开行政和事业,实现不了“政事分开、互不混岗”的要求。

 5.关系不顺畅。乡镇与部门关系不顺,部门总以原来管理乡镇,不服务乡镇的惯性,习惯把责任放下去,权力收上来,事情派出去,利益拿上来,部门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表现突出,导致乡镇机构改革“精简—反弹”现象严重。同时,部门压给乡镇的“一票否决”事项过多,造成权力和责任严重失衡。

 三、思考建议

 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按照中央和省上的要求,今年内乡镇机构改革要有一个突破性进展,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怎样做到加快步伐,有序推进,建议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到三个到位

 1.早发动,做到组织宣传到位。对乡镇机构改革,中央和省上出台了指导意见,省编办下发了实施意见。现在,改革方向、目标任务、时间安排已经明确,应采取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办法,在全市上下,从动员部署、舆论宣传、政策配套上加大推动力;从精心组织、周密计划、加强领导上坚定执行力。做到领导有力、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有序推进。

 2.细规划,做到措施程序到位。坚持把方案的制定作为首要环节,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改革方案的严肃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案的制定、审核、报批、备案,要明确严格的程序。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表,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主要任务,确保整个工作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3.求实效,做到检查落实到位。采取召开现场指导会和进程调度会等办法,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基层,督导检查,指导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对改革工作中的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严格按实施方案和有关规定执行,做到不走过场、不搞形式,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三个重点

 1.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要把职能定位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以中央和省上的职能定位为基础,区分工业类、工农业类、农业类等不同类型的乡镇,分类确定职能定位,突出特色、突出重点。着力从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工作方式、增加财政投入等方面确保乡镇政府职能转换。

 2.突出理顺权责关系。针对乡镇存在“有限权力,无限责任”以及财力不足的问题,明确县乡之间的事权关系,梳理下放部分权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做到权力和责任相一致,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统筹协调能力和承担职责任务相适应。同时,清理规范达标评比和“一票否决”事项,确保乡镇干部抽出时间、腾出身子,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搞服务。

 3.突出综合配套改革。要把乡镇机构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编制部门要与组织、人事、民政、财政等诸多部门联手,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在党委、政府和编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别制订以机构改革为主的配套改革政策,做到各司其职,互相兼顾,形成合力,打好“总体战”,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推动三个转变

 1.推动乡镇政府职能由错位向到位转变。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和综合化、扁平化的要求,综合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和工作岗位,控制领导职数,实行交叉任职。按照构建服务“三农”社会化新体系的要求,整合事业站所,强化农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建设等机构和职能,实现政事职责分开,职能合理配置。

 2.推动乡镇政府服务由缺位向补位回归。加强乡镇政府为农民提供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就业等方面的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全面推广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将农民所有需要办理、咨询和服务的项目集中纳入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卡通”发放、“一票制”收缴、“一站式”办结的“一条龙”公共服务新机制。

 3.推动乡镇政府管理由越位向本位靠拢。把不适宜由政府运作的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或中介组织,促使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村镇规划、环境治理、社会稳定等政府性职能管理上。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培育发展多种形态的农合组织,坚持政府引导、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四)注重三个效益

 1.注重社会效益。全面调整乡镇经济管理职能,落实服务“三农”、发展“三农”方面的职责,通过调整和整合事业性服务机构,改变“三农”服务机构规模过小、职能重复、效益低下的状况,使公共资源更好地发挥功能,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得到加强和完善,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和好处。

 2.注重经济效益。通过改革,推动乡镇转变抓经济的角色和方式,减少政府对农民和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直接干预,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制定规划、提供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对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市场和技术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3.注重管理效益。以这次改革为契机,在乡镇大力推进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对工作岗位做到定职定责,做到权责明确,努力提高乡镇管理水平。

 总之,我们将按照这次联席会议上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和会议要求,扎扎实实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省编办的指导推动下,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

编办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