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核编工作的调研与实践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11-23 】 【选择字号:

白银市平川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尚可琴

 

摘要:本文着眼于对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核编工作的探索,采用调研与实践的方法,重点研究农村教育状况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导致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突出合理化、教育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突出均衡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专业化几点探索。

 

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今年初,区编办、区教育局深入全区各中小学,调查了解2013年教育系统核编以来学校出现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一、农村教育状况发生的变化和问题

上一轮核编距今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年,农村中小学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不积极主动应对,将会严重影响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一)变化趋势

变化之一,在校学生数由多变少。2013年底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13922人,到2015年为10343人,减少3579人,减幅25.7 %,呈下降趋势。其中: 2013年底高中、初中、小学人数分别为551人、5898人、7473人,2014年底为95人、4255人、6484人,分别减少456人、1643人、989人,减幅达82.8 %、27.9 %、13.2 %。

变化之二,村小和教学点逐年减少。2013年底村小42个,2015年为27个,减少15个,减幅为35.7%;2013年有教学点23个,2015年为19个,减少4个,减幅达17.4%。

变化之三,农村高中学生人数由多变少。唯一的1所农村高中市五中,2014年在校生95人,2015年在校生27人,减幅为71.6%。

变化之四,家长陪读现象由个别变普遍。陪读不仅限于城区和高中,而是从小学到高中、从城市到农村,甚至从幼儿园开始都普遍存在家长陪读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生活,加大了生活成本,加重了家庭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有效就业,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1.部分教师素质不适应新的教育模式。一些初中、小学教师年龄大、学历不高,特别是村级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部分是过去民师转正,或年龄超过50周岁。

2.占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村级小学普遍存在加收学前班问题,其人数基本上同于或多于一年级人数,致使本来就紧张的教师资源更加不足。

3.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小学普遍缺少音体美学科教师,初中则缺少一些小学科专业教师,素质教育推行困难。

二、导致农村教育变化的问题和原因

在开展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学校负责人、教师和校园周边群众多次座谈、沟通,了解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且相互交织,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计生政策的影响。长期以来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在大大控制了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使得学龄人口大幅减少。

(二)民工外出创业的影响。随着每年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赴城市创业、打工,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为照顾、培养孩子,把子女带至工作地上学,相应削减了本地生源。

(三)教育资源不均的影响。由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普遍表现为城市优于农村,因此,区内一些学龄人口随之向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城区小学集中。

(四)盲目从众攀比的影响。一些家长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看到别人家孩子去了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学校,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攀比效仿,千方百计外出就学,甚至不惜血本让孩子借读、让家长陪读。

三、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学生数锐减带来的办学难问题,凸显了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说明目前的教育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变化,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15年的核编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突出合理化。一是确定师生比坚持城乡统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不能再沿用旧的核编标准,确定师生比要坚持城乡统一,如:初中师生比为1:13.5,小学师生比为1:19。二是核定规模较小学校编制坚持实事求是。重点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如:对每班仅有几名、十几名学生的教学点,按师生比核定编制显然是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因此在核编中我们主要结合学科设置、教师周工作量等按班师比1:2-2.5进行核定。三是在编制分配方面要坚持权力下放。在精算、细算、深算,为每一所学校科学核定编制基础上,实行编制总量控制,给乡镇教管中心给予更多的编制分配权,主要是把编制按块下达到乡镇教管中心,不再细化到各学校。这样,乡镇教管中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根据不断变化的学校、班级和学生数情况,自主分配编制,以实现编制使用效率和作用的最大化。

(二)教育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突出均衡化。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教师进不来、留不住,近几年年轻教师流出去较多,而流不动的都是本地的老教师,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的问题。因此,加大对人事制度的改革。一是建立教师管理全区流动机制。要建立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完善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助教服务及晋升职称必须有到农村支教一年以上经历等制度建设,推动教师合理流动。二是健全中小学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对后备人才、优秀教师,落实对边远艰苦地方利益引导机制,教师职称评聘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年轻教师看到希望,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活力。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专业化。针对现在部分教师眼界狭窄、素质下降,导致教学水平滑坡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利用节假日组织新理念、新教材培训班,让所有在职教师分批参加新理念培训和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达到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目的。二是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做法,更新教育观念。选派校长、教导主任到发达地区学校挂职学习锻炼,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听取学术报告,到教育先进学校学习取经。邀请相关专家和优秀教师到我区讲学、讲课,帮助教师转变观念。

编办概况